蒋德明:男,贵州黔西县人,1955年10月出生,金筑大学文法系新闻专业毕业,贵州省妇联《家庭指南报》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诗人协会会员,贵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贵州诗歌学会理事。《当代教育》杂志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作文大赛评委。
蒋德明•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贵州--1]/苍劲编辑
蒋德明:男,贵州黔西县人,1955年10月出生,金筑大学文法系新闻专业毕业,贵州省妇联《家庭指南报》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诗人协会会员,贵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贵州诗歌学会理事。《当代教育》杂志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作文大赛评委。
1985年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入选新加坡、香港、台湾、省内外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散文集12种。
1991年5月应邀出席北京鲁迅文学院首届“中国诗星”笔会。
1993年6月应邀出席北京诗歌节。
1991年12月出版诗集《水果与刀》。
2010年9月出版散文集《缘来缘去》。
2011年7月出版诗集《落叶为花》。
2013年9月出版诗集《水落禅生》。
2012年《落叶为花》获第三届贵州乌江文学奖。
2013年《落叶为花》获首届贵州诗歌节尹珍杯优秀创作奖。
做编辑工作17年,已编发文稿千佘万字。
蒋德明诗歌评论选摘
蒋德明不回避,也不反叛,他只是把一团意绪、情愫守在心间,在诗中树起个人的影像,让一己的情愫保持饱满的状态。
我要说,在一个喧哗的时代,人们需要读到这样的诗,它不激烈,不反叛,不造作,不粉饰,只需要人们在鼓噪中得到一份安宁,让人们在随波逐流中保持一份清醒,还能记得曾经的淡雅和清心。还能想起在我们的古人身上,在芸芸众生的心间,还留有这样一份青衫起舞中的墨香,还有闲暇关心叶落、花败的忧伤。还能在潮起潮落中有一线余光注意到池塘里小石头溅起的涟漪。它们当然不是时代生活的全部,甚至也不是生活里的主流,但它们是必需的。因为除了坚硬,我们还需要柔软。只有想到这一切,才能在另外的空间和时间里去勇猛前行,因为你知道闲暇时怎么过,有什么样的别致情怀等你去欣赏和享受。它不是让人麻醉的,而是让人更加清醒地生活在当下。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文艺报》主编)《从宋词里生长出来的诗》——蒋德明诗集《落叶为花》印象评论摘。
蒋德明的爱情诗作为一种“虚幻”或“真实”的情感体验,他知道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从点滴间和刹那间捕捉瞬间颤抖的感觉与情感体验,化“虚幻”“真实”为能感触的情感之物。所以,在他的诗中,细致地诉诸感觉的捕捉,创造了一种经验意象和情感震动,形成一种情感忧郁的井喷爆炸,令人魂飞魄散。
《落叶为花》是诗人寂寞而疼痛的缔造和坚守。诗人对个人情感、乡土故园给予极大的诗情抒写和关注,饱含深情,撼动人心,这是诗人的本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和情感的暴动,无论哪种题材,蒋德明都不失“诗意”,不失诗情本质,空灵剔透,“诗意盎然”。
谁完成了空间想象,谁设计了空白艺术,谁完成了未知构架,谁就可能通向成功和伟大。诗歌更是如此。蒋德明已经如此!
——赵雪峰(贵州十大影响力诗人)《当年一曲忧伤的歌 我们唱到今天为什么?》评论摘。
他是一个言行低调的人,做人写诗言行一致,一致到语言里脱脂了油腻和色素。他的诗,除了自然不留痕迹,就是语言的干净、清爽。字词之间,似浸在深水中的卵石,一目了然,但又伸手不可触及。在处理素材上,同样油腻的浓情,经他心灵的过滤,呈现给读者是适度的淡然。一些诗人,在完美诗歌水质的努力中,总是顾此失彼,得到了诗歌水质的透亮,却丢失了水的厚度。而这种厚度不是清泉石上流的肤浅,是“把月光种在水心,水有多静,月有多静,水有多深,月光就想深入多深”的刻骨深入。我注意到,二十多年间,德明君很是注意这方面的水质的。他的诗,不论长短,力求诗歌水质的亮度与厚度水乳交融。
——西篱:(本名周西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文艺界》杂志执行副主编。)《落叶为花》序摘。
用泪磨墨的诗人。这是第三届贵州乌江文学奖组委会给蒋德明的颁奖词。
这个看见池花对影落也会伤感的诗人,生活给过他的痛,他用诗语掩盖了疼痛的呻吟。
他不仅可以把落叶看成落花,而且也能把落花当成袈裟披在身上。
研究他作品的徐成淼教授批评过他:是一个个与他走近的女子,用真情成就了他的作品。我想在这里问问,这个用泪磨墨的诗人,用了多少他人的泪水完成了这部《水落禅生》?
——欧阳黔森:(著名作家,诗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省文学院院长)《水落禅生》序摘。
诗人博客:http://m0.mail.sina.com.cn/classic/index.php
[来稿]